羅鍋棖,羅鍋棖,明清家具部件名稱。也叫橋梁棖。一般用于桌、椅類家具之下連接腿柱的橫棖,因為中間高拱,兩頭低,形似羅鍋而命名。(北方通稱羅鍋子)而得名。羅鍋棖是為了增加下部空間而中部向上隆起的棖子,從而收到曲直錯落、變化有致的視覺效果。從造型上,牙板式結構可以視為羅鍋棖的變體。
我們可以顯而易見的看到家具上羅鍋棖的建筑中枋的作用和形式的一致性。另外它是一個明顯的結構件而且改變了直枋的受力模式,結構更為穩定。如圖示A力使得棖緊緊的頂在腿上,使得腿和棖是一個自然緊固的狀態。
從結構的角度來看,棖子安得矮一些,對穩定構架較為有效。但棖子低了會妨礙使用者腿膝的活動,產生不便,兩端靠下,中部拱起的羅鍋棖就是為了解決這個矛盾而想出來的造法。
元明時期,高拱羅鍋棖已經在家具中獨立使用了。但由于當時的居室采光不足,室內的家具也比較少,往往一器多用和移動使用,高拱羅鍋棖的力學強度難以滿足使用的要求。在傳世的明清硬木家具中,羅鍋棖添加矮佬、卡子花的結構造型相當普遍,其中不少被各種學術著作定為明作家具的經典。羅鍋棖的做法本身就很有講究,它不是單純的弧度達到標準就好,而是需要突出與家具的呼應和流暢感。